用户 密码 验证码
书            名:陇中黄土地
定            价:49.90
出版社名称: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出 版  时 间:2015-11-30
作            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编著
开            本:16开
ISBN   编号:ISBN 978-7-5100-8855-1/K·0232
    
编辑推荐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百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黄土高原西端片区,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展示世界上黄土最厚的高坡地,观察最典型的黄土堆积地貌——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解读陇中地区由“羌戎游牧地”到“十年九旱”、“苦瘠甲天下”的演化原因。 了解陇中旱区多样化的经济发展模式:畜牧业、旱田农作业、瓜果及药材种植业、雕刻业…… 回顾农牧角逐历史,盘点战事遗留古迹。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内容提要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创新地把中国全境按山川形胜划分出数百个地理单元,并力求融“百科全书词典”的简洁准确,与“有图通俗读物”的生动有趣为一体,通过大量图片和词条之间的互相诠释,充分展示每一地理单元。《陇中黄土地》所述,即以“陆都心脏”——兰州为中心,北至乌鞘岭、哈思山,南至太子山,涵盖白银、定西、临夏等地的广大地域。书中概括了陇中黄土高原上“土浪起伏”、“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展示沿黄河上游谷地分布的滩、湾、盆、峡等多种地貌景观,印证了“风”和“水”对黄土地貌的形成有巨大的作用。与此同时,书中还指出干旱的气候和贫瘠的土壤对这片土地的深刻影响:植被以荒漠草原和温带草原为主,生长的植物多为耐旱、耐贫瘠的灌木、草本类;受到“缺水”的限制,黄河及其支流成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事物。这里位于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在古代曾被诸戎占据,现今则有各族杂居,历史进程相当复杂,其激烈的农牧民族角逐历史,雄伟的战事遗迹以及兰州悬楼、羊皮筏子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民俗事物,皆收录于本书之中。
本书目录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黄土高原最西端 2

一 自然地理
三大高原交会处 9 / 秦祁地轴 9 / 皋兰群 10 / 下伏古地形 10 / 风成黄土沉积 11 /
黄土高坡 11 / 黄土塬 12 / 黄土梁 12 / 黄土峁 12 / 石质山地 13 / 沟谷 15 /
陇山之右 15 / 兰州黄河阶地 16 /“ 陆都心脏” 17 / 陇西沉降盆地 17 /
兰州盆地 18 / 临夏红盆地 18 / 太子山脉 19 / 华家岭 20 / 陇中黄河谷 20 /
兰州湾 21 / 红山峡 24 / 祖厉河流域 24 / 洮河(陇中段) 25 / 广通河 25 /
黄绵土 26 / 旱坡地 27 / 苦旱 28 / 面蚀·沟蚀 28 / 水石流 30 / 乌鞘岭 30 /
马牙雪山 31 / 毛毛山 32 / 朱岔峡 32 / 本康红砂岩峰 33 / 石门河 34 / 金强河 34 /
松山滩草原 35 / 古古拉上下天池 35 / 寿鹿山 36 / 永泰川 37 / 拉牌滩平原 37 /
五佛寺盆地 38 / 黑山峡 38 / 老龙湾石林 39 / 哈思山脉 39 / 峰台山 42 /
靖远盆地 42 / 兴堡子川 43 / 若笠塬 43 / 独石 43 / 剪金山 44 / 乌金峡 44 /
玉兔岛 44 / 屈吴山 45 / 水泉尖山 46 / 旱平川 46 / 野马滩 47 / 奖俊埠岭 47 /
青龙山 48 / 石屏山 48 / 秦王川 49 / 武胜驿谷地 49 / 坪城滩草原 50 /
庄浪河 50 / 大通河(永登段) 51 / 什川小盆地 51 / 大峡 53 /“ 天斧沙宫” 53 /
蔡家河 54 / 水阜河 54 / 马衔山脉 54 / 兴隆山 56 / 车道岭 57 / 宛川河 57 /
官滩沟 58 / 唐家峡 58 / 青城盆地 59 / 兴隆峡河 59 / 万眼泉 60 / 铁木山 60 /
大豹子川 61 / 白草塬 61 / 厉河 62 / 土门岘河 62 / 皋兰山 62 / 九州台 62 /白塔山 63 / 阿干河 64 / 白马浪 64 / 八盘峡 64 / 雁滩 65 / 五泉 65 / 雾宿山 66 /
巴米山 67 / 刘家峡 67 / 盐锅峡 68 / 炳灵石林 68 / 太极岛 68 / 南屏山 69 /
洮河谷地 69 / 海巅峡 72 / 崦滋潭 73 / 胡麻岭 73 / 佛沟山 74 / 白碌塬 75 /
西巩驿川滩 75 / 关川河 75 / 九龙山 76 / 连湾梁 76 / 静宁东峡 77 /
葫芦河(静宁段) 77 / 四沟河—甘沟河 78 / 鹿鹿山 78 / 常家河 78 / 牛谷河谷地 79 /
通渭温泉 79 / 火焰山 80 / 南山丘陵带 81 / 陇西川 81 / 渭河(陇西段) 81 /
大咸河 82 / 莲峰山 82 / 旗杆山 83 / 鸟鼠山 84 / 天井峡 85 / 豁豁山 85 / 漫坝河 86 /
清源河 86 / 白石山 87 / 母太子峰 87 / 苏家集河 88 / 药水峡 89 / 胭脂川 90 /
牛津河 90 / 达里加山 90 / 达里加错 91 / 大夏河 91 / 雷积山 91 / 吊水峡 92 /
黄草坪 93 / 暖温带典型草原·荒漠草原 97 / 岛状天然次生林 97 / 蒿属 98 /
祁连林海 99 / 连城自然保护区 99 / 吐鲁沟 100 /“ 沙漠绿岛” 102 /
植物王国——松鸣岩 102 / 莲花山自然保护区 103 / 黄河三峡湿地保护区 103 /
石佛沟 104 / 药圃山 105 / 马衔山林区 105 / 静宁珍珠林 106 / 哈思山油松林 106 /
青海云杉 107 / 祁连圆柏 108 / 辽东栎 109 / 红桦 109 / 青扦 109 / 山杨 110 /
紫花苜蓿 110 / 紫斑牡丹 111 / 野蔷薇 111 / 星叶草 112 / 野大豆 112 / 野黍 113 /
党参 113 / 当归 113 / 黄芪 114 / 猪苓 115 / 马门溪龙 115 /“ 兰州龙” 116 /“ 和政羊” 116 /
刘家峡国家地质公园 117 /“ 古生物伊甸园” 117 / 龙骨山古生物 118 / 金钱豹 118 /
林麝 119 / 马麝 119 / 金雕 120 / 灰雁 120 / 斑尾榛鸡 121 / 蓝马鸡 121

二 经济地理
狩猎时代 125 / 羌戎游牧地 125 /“ 畜牧为天下饶” 126 / 农牧角逐 127 /
“陇中苦瘠甲天下” 128 /“ 三跑田” 128 / 旱田压砂 129 / 水窖 129 / 黄河水车 132 /
吐谷浑路 133 / 乌兰津 134 / 黄河铁桥 134 / 亚欧大陆桥枢纽 135 / 河州茶马司 136 /
靖会渠 136 /“ 地下运河” 137 / 白银铜矿 138 / 白银金矿 138 / 石膏 138 / 靖远—景泰煤田 139 /
多年生人工草地 140 / 文峰药市 140 / 和平牡丹园 141 /“ 良种马铃薯之乡” 141 / 红豆草 142 /
榆中烟叶 142 / 胡麻 142 / 临夏花椒 143 / 苦水玫瑰 144 / 兰州百合 144 / 什川梨园 145 /
小冬果梨 145 /“ 瓜果城” 146 / 大接杏 146 / 静宁苹果 147 / 安宁蜜桃 148 / 岔口驿马 148 /
滩羊 148 / 沙山羊 149 / 静宁鸡 150 / 虹鳟鱼 151 / 保安族腰刀 151 / 角制工艺品 151 /
葫芦刻 152 / 兰州拉面 152 / 靖远羊羔肉 153 / 果园“天把式” 153

三 历史地理
诸戎占据 157 / 各族杂居 157 / 陇西设郡 158 / 令居塞 158 / 金城郡 159 / 陇右道 159 /
河州 160 / 秦始皇西巡陇西 161 / 西秦定都 161 / 武阶驿鏖战 161 / 熙河开边 162 /
行政中心北移 163 / 会宁会师 163 / 马家窑遗址 164 / 辛店村东遗址 164 / 寺洼文化遗址 165 /
牛门洞遗址 165 / 炳灵寺石窟 166 / 陇中古长城 166 / 积石关 168 / 安西古城 169 /
郭蛤蟆城 169 / 苦水驿 169 / 永泰龟城 170 /“ 陇上十三陵” 171 / 连城鲁土司衙门 171 /
彩陶鼓 172 / 吴家川岩画 173 / 青城古镇 173

四 文化地理
屯民之后 177 / 回族 178 / 东乡族 178 / 保安族 179 / 陇西李氏 180 / 薛家湾人 181 /
匈奴后裔 181 /“ 阿哈交” 182 /“ 板屋” 182 / 兰州悬楼 183 / 兰州羊皮筏子 184 / 号帽 184 /
罐罐茶 185 / 锦鸡塬庙会 185 / 临夏花儿 186 / 宁河秧歌 186 / 兰州太平鼓 187 /
永靖傩舞傩戏 188 / 苦水高高跷 188 / 河州贤孝 189 / 宴席曲 190 / 小曲·鼓子 190 /
南关清真寺 190 / 红城感恩寺 191 / 尕达寺 192 / 天堂寺 192 / 临夏拱北 193 / 临夏砖雕 194 /
秦嘉·徐淑 195 / 姚苌 195 / 李朝威 196 / 王德 196 / 鲁鉴 196 / 段续 197 / 祁静一 197 /
岳钟琪 198 /“ 河州三马” 198 / 马福祥 199
图片提供:
特约摄影:胡武功 梁思颖

CFP/FOTOE: 封底, P18, 55, 67, 96, 103, 187图
Withgod/FOTOE: P96图
巴图特/FOTOE: P4, 31, 34, 189图
巴音孟克/PPBC: P96图
才让扎西/FOTOE: P114, 172, 192图
草草/FOTOE: P109图
陈淮/FOTOE: P6, 37, 133, 171图
陈绶祥/FOTOE: P194图
德赛/FOTOE: P135图
杜殿文/FOTOE: 封面, P4, 160, 186, 193, 194, 198图
冯虎元/PPBC: P96图
冯立军/FOTOE: P143图
傅光/FOTOE: 封面, P44, 87, 104, 116, 138, 146, 152, 177, 183, 184图
胡武功/FOTOE: P47, 48, 49, 50, 60, 76, 77, 80, 81, 87, 140, 150, 168, 169, 191图
华国军/FOTOE: P113图
黄豁/东方IC/FOTOE: P96图
黄加法/FOTOE: P167图
黄金国/FOTOE: 封底, P13图
惠肇祥/PPBC: P112图
佳佳/FOTOE: 封底, P163图
姜爱平/FOTOE: P122图
来梓良/FOTOE: P115图
李璧蕙/CTPphoto/FOTOE: P178, 191, 196图
李克胜/FOTOE: P33图
李克胜/READFOTO/FOTOE: P16图
梁思颖/FOTOE: 封面, P34, 36, 39, 45, 46, 47, 52, 58, 64, 66, 69, 73, 74, 78, 88, 89, 90, 92, 104, 106, 107, 108, 134, 137, 145, 152, 164, 173, 180图
林秦文/PPBC: P96图
刘永刚/PPBC: P111图
罗红/FOTOE: P120图
罗小韵/FOTOE: P147图
罗小韵/READFOTO/FOTOE: P146图
马耀俊CTPphoto/FOTOE: P97, 167图
聂鸣/FOTOE: P164, 172图
石宝琇/CTPphoto/FOTOE: P51, 83, 91, 161, 162, 197图
石宝琇/FOTOE: P2, 4, 13, 24, 29, 42, 97, 126, 130, 135, 149, 185图
石晓燕/FOTOE: P35, 56, 58, 94, 98, 102, 119, 141, 143, 145, 163图
税晓洁/FOTOE: 扉页, P26图
苏丽飞/PPBC: P96图
随风/FOTOE: P13, 25, 56, 72图
孙建军/FOTOE: P166, 179图
唐国增/FOTOE: P83, 158, 180图
文化传播/FOTOE: P181, 199图
吴平关/FOTOE: 封面, 书脊, P14, 22, 67图
吴兆和/FOTOE: 封面, P55图
武祁连/FOTOE: P99图
谢光辉/CTPphoto/FOTOE: P151图
熊一军/FOTOE: 封面, P121图
徐晔春/FOTOE: 封面, P98, 111, 114图
许旭芒/FOTOE: P96图
杨生/FOTOE: P28, 38, 40, 96, 100, 132, 137, 139, 154, 167, 170图
杨兴斌/FOTOE: 封面, P63, 110, 152图
易思平/FOTOE: P84, 182图
于建平/FOTOE: P40图
袁学军/CTPphoto/FOTOE: 封面, P174图
张奋泉/FOTOE: 封面, P115图
张世杰/FOTOE: 封底, P21, 70图
周繇/PPBC: P96图
朱亮锋/FOTOE: P144图
书评
何谓“陇中”,看完本书后,就知道原来是西出关中平原后到达的甘肃中部地区。了解到本书讲述的正是甘肃地区,“黄土地”一词自然就不难理解。甘肃在传统教科书中以荒芜的西北大地身份展现,本书自然也逃不出这种标签化的影响。不过,本书在展现陇中黄土地的各处景观,同时也把这里形成的原因探究清楚。本书还原了陇中过去的容貌,它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黄土高原,这里也有过自己的青春,遗憾的是它的青春被人类糟蹋了,如今年老色衰的陇中地区被始乱终弃。正是这本中国地理百科全书,通过介绍这里曾经花容月貌的时光,也讲述这里惨被摧残的历史,从而为陇中地区提出有力的控诉,展现出过去人类在这里的罪行。 如果站在人类这个角度看,你也不会原谅人类的行为。人类当初出现在这个世界时,在经历无数迁徙中,终于碰到陇中这块沃土。这里曾经有广阔的草原,被视为“畜牧为天下富”;这里也蕴含丰富的矿产资源,他们也在这里建立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这里更加打破了早期人类的隔膜,为农业民族和畜牧民族的搭起一座无形的桥,使两族形成物质乃至精神的交流。原本陇中本是人类的天堂,但是他们在这里掀起了斗争,让此地成为农牧角逐地带,人们为了争夺这片土地,不惜以任何代价。或者是双方太喜欢这块土地,到最后宁愿摧毁这片乐土,都不能让这块土地落入对方手中。后来,农业民族终于赶走陇中地区的原著牧民,但是他们并没有珍惜这片地区。历朝历代的无节制开支,终于使“羌戎游牧地”的水草丰茂环境,逐渐演变为如今“十年九旱”的贫瘠境地。
封面
内页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