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证码
图片征集
欢迎可提供图片的个人或机构与我们联系:电邮fotoe@fotoe.com;电话18122392610。 对于急征图片,建议提交数码照片或已电子化的图片。
急征石嘴山市、银川市、吴忠市(青铜峡市、利通区)民俗图片
发布时间:2013-07-23 16:43:55
征集期限:长期
银川平原
又称西套平原,属宁夏平原北部。东起鄂尔多斯高原西侧,西接贺兰山东麓,北临石嘴山,南至青铜峡峡口冲积扇。由贺兰山山前洪积倾斜平原和黄河冲积平原组成,东西宽约42-60公里,南北长约165公里,面积约7790平方公里,海拔高度1100-1200米。地质构造上为新生代断陷盆地,成因类型依次为坡积-洪积-冲积洪积-冲积洪积-冲积,局部地区为风积物。自南向北缓缓倾斜,地面坡降由0.6~1‰不等,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是中国西北开发最早的重要灌溉农业区,素有“塞上江南”、“天下黄河富宁夏”美称。请参考《塞上江南》

城隍出府
灵武。民俗活动,每到清明节,灵武城隍庙的城隍老爷要出庙巡视,叫“城隍出府”。灵武城隍庙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和其他县不同的是有两位城隍爷。因为泥塑城隍像是不能出府的,最初人们只能将城隍画像抬着出府。清末从西安请回一尊用紫檀木精雕细刻的城隍像,安置在大殿东边的后寝宫内,大殿的彩塑城隍受理善男信女的香火,处理日常的事务;紫檀木的城隍则每年出府巡查并负责惩恶扬善的工作。清明时节,灵武百姓抬着紫檀木城隍神像出府,黄冠纛旗,辇车骏骑。装扮成鬼卒、无常、判官、牛头、马面的人则挥舞着铁链、哭丧棒、狼牙棒、勾魂牌到处嬉闹,专戏弄和吓唬男人。队伍鼓乐喧天,出东门到教场滩后,开始具有浓郁宗教色彩的诵经仪式,后再举行祭祀仪式。这一活动文革期间停止,20世纪80年代恢复。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北塔庙会
银川兴庆区。北塔即海宝塔,北塔庙会历史悠久,最早何时无从考证,据史书记载,至少在明朝已有。庙会每年在阴历七月十五之前一两天就开始。庙会分为两大块进行,寺内为宗教活动,主要是由寺院主持主持一年一度的法会,包括净坛、绕佛、诵经、上供、讲经、放焰口(一般是在下午)等宗教活动。庙外为民俗活动,作买卖、唱曲唱戏、套圈游戏等。七月十五这一天最热闹。文革期间被迫停止,20世纪80年代恢复。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银川皮影
俗称“灯影子”,是让观众通过白色布幕,观看一种平面偶人表演的灯影来达到艺术效果的戏剧形式。造型上深受陕西北路皮影的影响,影人高40厘米左右,做工稍显粗糙,色彩较暗,以黑红为主。唱腔主要采用秦腔或宁夏道情,表演传统剧目,伴奏也分文武场,在表演大的本戏时,往往上半场唱秦腔,下半场唱宁夏道情,在唱道情时托腔常常采用嘛簧的演唱技法,这是银川皮影的主要特点。因组班演出十分困难,技艺传承十分困难,已处于极度濒危状况。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石嘴山宣卷
宝卷是以宣讲佛家故事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说唱形式,在全国各地均有不同流传。在宁夏石嘴山,由于北武当寺庙等著名寺院的存在,佛教信徒的相关宣唱活动十分活跃。清末、民国年间,每个堡(相当于现代的乡)至少有一班人员。现搜集到的有《手巾宝卷》、《香山宝卷》、《鹦哥宝卷》、《五子卷》等四部。宣卷的地点和时间,大都在寺庙里办庙会时,及某个家庭办佛事时,阴天下雨、冬闲时进行宣卷活动。宣卷的曲牌有近十五种之多,如:“哭五更”、“莲花落”、“山坡羊”、“数花”“孔雀赋”等,还有些是采用念佛的经韵。《宣讲拾遗》宣唱时大多采用“道情调”及当地的民歌小调。

北武当庙寺庙音乐
石嘴山大武口区。位于贺兰山东麓武当山,又名寿佛寺,始建于康熙四十年(1701年),该寺依山而建,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山门楼、灵光殿、观音楼、无量殿、多宝塔,大佛殿等。被誉为“古夏名兰”,清慈禧太后曾亲笔赐字题匾。是佛道合一的古寺院,在宁夏、内蒙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每年有大小7次庙会。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僧人属临济宗岔派,是宁夏最大的子孙常住寺院。它的寺庙音乐与北京潭枳寺佛教音乐有极深的渊源。北武当庙寺庙音乐由于民歌、小调的融入,宫廷音乐的润色,南北佛家的唱腔互渗,形成浓郁的音乐特色。武当庙寺庙音乐的文乐唱谱是用我国古代 “工尺谱”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而武乐,也是用我国一种古代对打击乐器竖行式的记谱方法记录下来的,又名“渣渣子”,是北武当庙佛教音乐最具价值的部分。经明末清初理义大法师,清康熙年间心禧老和尚、清末的寂念高僧、续早老法师等历代僧人唱念演奏传承至今,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流传于宁夏全境,内蒙古磴口、甘肃平凉、陕北西部等地区。北武当庙寿佛寺原留存佛教音乐工尺谱八百多首,“渣渣子”谱三百余首,现仅存有师弟子相传的常用曲谱几十首。“渣渣子”是我国古代的“工尺谱”之外的一种记谱方式,是用来记录乐曲的节奏、音符、所示法器的种类的一种特殊的记录方法,与简谱、五线谱不同的是它采用竖行记谱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渣渣子”与工尺谱结合起来,即接近于现在的简谱或五线谱,既有了音阶,又有了音符,便可构成基本的乐谱。演奏时一般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合起来,众僧共同演奏、唱念。主要用于祝圣法事、大型集会(如迎大法师、贵宾等)活动。

银川小曲
流行于银川、永宁、贺兰、平罗、惠农等地。民间称“小曲子”,形成年代不详,方志上无文字记载。据老艺人回忆,清朝中后期宁夏境内已有民间小曲艺人活动。清光绪年间,银川小曲的演唱广为流行,银川、永宁、吴忠、石嘴山等地已有卖唱班社。传承方式有家传、师传、自学几种。其表演形式通常是唱小段子时,一人手拿梆子击节站唱,另一人操三弦弹奏;若演唱篇幅较长的曲目时,则采取二人坐唱,即一人弹三弦或拉胡琴伴奏主唱,另一人持简板、梆子等击节帮腔。演唱曲目十分丰富,有《马仲英打宁夏》、《孙殿英打宁夏》、《烟花女》、《童养媳》、《小女婿》等。

宁夏坐唱
流行于银川、永宁、贺兰、平罗、惠农等地。又称银川说书,是宁夏土生土长的曲艺形式,源于宁夏说书、宁夏小曲和宁夏清曲等民间曲艺音乐,采用的主要曲调有 “打宁夏调”、“数花调”等,在叙事和伴奏方面继承了宁夏说书的表现形式,1978年由徐明智挖掘整理并正式定名。表演时为二人合演,坐姿,一人操三弦伴奏边说边唱,为主要表演者,另一人左手执渔鼓和撞铃,右手击打渔鼓帮腔。二人分角摹声,形成一定的逗哏与捧哏关系。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宁民歌
《牛拉车车》、《接婆姨》是最具永宁地方特色的民歌。《接婆姨》流传于永宁仁存、李俊、增岗乡镇一带,属于叙事性的小调,也称“旱船调”,歌曲节奏整齐,结构方整,属民族调式,独唱形式,无伴奏。《牛拉车车》属于山歌,也可称为“信天游”,曲调数量不多,属于方整结构,下句采用上句的后半句,也可说是重复上句的后半句,本曲属羽调式,有明显的节奏感。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马氏口弦 灵武郝家桥镇崔渠口村。当地称口弦为“解麻缠”,是回族女孩子在心情忧伤时最爱弹的一种乐器。马氏口弦源于甘肃,至今已传承四代,到第二代传人马金贵,制作工艺、演奏技巧日臻完善,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马氏口弦属竹口弦,将精选的竹子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用刀精心削制,锃亮光滑,结实耐用,音量适中,清脆柔和。2008年入选第一批银川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哇呜 平罗县。又称泥箫、泥娃娃、泥牛埙、牛角箫、牛头埙,是埙的一种,边棱气鸣乐器,也是流行于宁夏的回族传统民族乐器,用胶泥做成,也有烧制成陶器,从造型上看,有三个系列,即扁豆子形、牛头形、牛角形。

“渣渣子”
石嘴山大武口区。是贺兰山韭菜沟北武当庙寿佛寺一种佛教音乐的记谱方式,经明末清初理义法师,清康熙心禧和尚、清末寂念高僧等“渣渣子”唱念演奏历代僧人传承,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延续下来。“渣渣子”是中国古代“工尺谱”之外的一种记谱方式,是用来记录乐曲的节奏、音符、所示法器的种类的一种特殊的记录方法,采用竖行记谱方式,用不同的符号代表不同的法器。以符号的距离远近表示时值的长短。与工尺谱结合起来,即接近于现在的简谱或五线谱,既有音阶,又有音符,可构成基本的乐谱。原留存“渣渣子”谱三百余首,现仅存有常用曲谱几十首,现已濒临灭绝。演奏时一般是一人一件法器,与唱念、笛笙等乐器合起来,众僧共同演奏、唱念,主要用于祝圣法事、大型集会活动。

平罗民间绘画
起源于清代,因境内寺庙众多,宗教活动频繁,当时的民间画匠多为庙宇、祠堂作画。民国时,多为民间丧事粘贴纸人、纸马及松、鹤等纸货,为他人在箱柜上画些风景、花卉、飞禽、走兽、花瓶等。20世纪80年代后,风景、花卉、飞禽、走兽、花瓶、节令习俗、故事、历史典故以及反映农村日常劳动和生活场景,成了平罗民间绘画热衷表现的内容。艺术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鲜明,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何家棍 吴忠利通区板桥乡何渠土拜村、何家巷道村。回族民间传统武术项目,又名“单头模子棍”,由何登魁创立于清道光四年(1824)左右,后其子何生洲、何盘兴在同治年间西北回民起义中,以此棍率领烈虎营屡屡重创清兵而扬名,民谚有“何棍张枪,盖世无双”。何家棍以单头棍闻名,棍长齐眉,只用一头,棍中有枪,枪中有棍。基本棍法概括为八个字“搁、掠、拨、削、扫、劈、搬、翻”。在技击方面,进攻主动,防守严密,讲究速度惯力,并以阵法排列组合表现对抗实战的民族特色。迄今已流传五代。第一批宁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南营武术杂技
青铜峡瞿靖镇。流传于瞿靖镇朝阳村及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武术及民间体育竞技活动。“南营”一名来源于古代军事地理,明代青铜峡、永宁一带划为南营,共17堡,蒋顶堡、叶升堡、瞿靖堡等是其范围。起源可追溯至少林武术,朝阳村人李富仁于20世纪30年代,随少林武僧范一后习武,至40年代已成为当时一代武师。其徒牛成安传承最全面,80年代创立杂技班,甘、蒙、陕一带颇负名气。武术套路有拳类、器械类、对练等项目。拳术有花拳、软拳、直拳等,器械类有九节鞭、关公大刀、单刀、三节棍、长刀、小连节、花枪、剑、少林棍等十余种。杂技有吃针穿线、巧解绳扣、海绵飞球、吊铁一并、走钢丝等。

栲栳
也叫“扫老龙、攻老龙、赶猪”,是贺兰县农村男性自发组织、参与而形成的一种民间游戏活动,在回族聚居区尤为盛行。参与面较广,少年、青年甚至中老年都可参与,对场地要求不高,大小因人多少而定,一般不少于100平方米,多设于农村碾粮场上。在场中央挖一圆形坑,直径为50厘米左右,称为“老龙坑”,以“老龙坑”为中心向四周3米左右的地方再挖4至8个较小的坑,称为“小龙坑”,游戏人员每人手持一根约100厘米长的木棍用于击打“老龙”。“老龙”最早为一柳条编织的直径10厘米的圆球,故称“栲栳”,因柳条球易断,经不起击打,重量也不够,后改用10厘米长粗的木棒代替。

捉和尚
是一种简单有趣、二人对阵的民间棋类游戏活动。具体形成年代不详,在民间流传时间久远,银川及周边各地都有流传,尤其在农村较为流行,回、汉的大人小孩大多会玩此游戏。游戏进行时为二人对弈。对弈时在地上画一棋盘,棋盘为一正方形里套一菱形,共有8个交汇点。甲乙两人持不同色子轮流放在不同的交汇点上,同色两子必须相连,否则将被箍在角落里吃掉,直至一方无点可下认输,所以又称“箍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