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验证码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自古及今,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人生四大乐事,结婚,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再没有比遍贴的红彤彤大喜字更能教人满心欢悦的了。常言道,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夫妻关系是世间人伦的肇始,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也是自然造化规律的使然,关乎人类自身繁衍和文明传承,因此不论古今中外,何朝哪代,结婚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度、每个家庭马虎不得的要紧事。婚姻,本来似乎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简单明了,却因了姻亲的出现而有了血缘的联结,联结起了原不相干的两个姓氏、家族、村寨以至民族、国家。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厮守百年,难逢几度,理当严肃、喜庆而郑重。
  “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自古及今,中国人传统观念中的人生四大乐事,结婚,毋庸置疑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再没有比遍贴的红彤彤大喜字更能教人满心欢悦的了。常言道,婚姻是人生的头等大事,夫妻关系是世间人伦的肇始,男人与女人的结合也是自然造化规律的使然,关乎人类自身繁衍和文明传承,因此不论古今中外,何朝哪代,结婚都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度、每个家庭马虎不得的要紧事。婚姻,本来似乎该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简单明了,却因了姻亲的出现而有了血缘的联结,联结起了原不相干的两个姓氏、家族、村寨以至民族、国家。婚姻是一辈子的大事,厮守百年,难逢几度,理当严肃、喜庆而郑重。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自然而然孕育出了婚礼仪式,通过一整套的婚仪向社会大众宣告是明媒正娶,六礼齐备称为“聘”,六礼不备称为“奔”,如果不遵从礼制便是世俗鄙薄、斥责的私奔,合情、合理、合法,婚礼成为两个人结合的见证。地域的不同,民族的差异,形成了各具风格的婚仪,进而成为地方文化、民族文化中最为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的婚俗文化,是以婚仪为主心,围绕大众恋爱、嫁娶和生育所形成的关系、行为等文化现象。谈情说爱是婚姻的前奏,嫁娶仪式是婚姻的肇启,生儿育女则是婚姻的后续。自从有了人,便有了婚姻,尽管今人无法考究最早的婚姻源于何人何处,但中国的婚俗文化却是源远流长,据司马迁《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又据唐代杜佑《通典礼典》记载:“遂皇始有夫妇之道,伏羲氏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可见,早在远古的神话时代,华夏大地上就已经萌生了以双对鹿皮为聘的婚俗文化。
  民谚说:“天上无云不下雨,地上无媒不成亲。”《诗经•齐风•南山》也有言:“取妻为之何?匪媒不得。”娶妻必得媒介,无媒不成婚姻,《礼记•坊记》归纳为“男女无媒不交。”媒人起的是居中调停的作用,牵线搭桥,撮合因缘,事成可得财礼若干答谢。中国汉文化下的男女情爱素来不自由,女子待字闺中,深居浅出,缺乏结识男子的机会,无法自己挑选心上人,即便抛头露脸,亦是男女授受不亲,不得不仰仗父母家长代劳,邀来媒人协办,委定终身,久而久之,封闭的社会交往风气,促使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惯习浓烈地传袭下来,尽管扼杀过不少良缘佳话,尽管不乏青年男女反抗抵制,但终究无损于其社会主流意志的强制地位,因此《孟子•文公》说道:“不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钻云隙相窥、踏墙相从,则父母国人皆贱之。”
  传统文化的汉式婚仪蓝本出自周朝,历朝历代虽略有增删,大致上仍沿袭如旧。杜佑《通典礼典》有载:“娶妻必告父母,夏亲迎于庭,殷于堂,周制限男女之岁,定婚姻之时,亲迎于户,六礼之仪始备。”周定六礼,遂为圭臬,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布衣草民,概不例外,自此形成了婚姻具体实施的六个阶段,《周礼》分别称之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加上聘书、礼书和迎亲书的结合,统称“三书六礼”。
  纳采,是男方请媒人到女方家上门提亲,探询意向,倘使女方家长允诺议婚,则男方随后置备财礼正式向女方求婚。求婚时必须携上活雁,《仪礼•士昏礼》说:“昏礼下达,纳采用雁”以示让人接受采择之意。之所以古礼重雁,其一是因大雁作为候鸟,知冷暖,顺阴阳,可喻征男女婚配;其二因大雁是有情义之禽,一旦失去配偶,则终生不再另配,以勉励夫妇忠贞不二。
  问名,由男方托媒人询问女方的芳名小字和生辰八字,以准备占卜合婚。《仪礼•士昏礼》载:“宾执雁,请问名”问名依旧带雁执行,一般文辞多为:“某既受命,将加诸卜,敢请女为谁氏。”如若女方无异议,便依例授礼,由男方寻找术士按男女八字测定吉凶,俗称“合八字”。
  纳吉,是男方合过八字之后,把占卜合婚的消息反馈女方,八字相合,婚事程序继续,八字相冲,则婚事就此打住。仍旧以雁为礼,作为婚姻缔结已定的信物,其后发展为借用戒指、首饰、绸缎、饼食、香烛以至猪羊等物品代替,实际上便是订婚,又称“订盟”,俗称送定、过定、定聘。
  纳征,男方派人将正式聘礼送往女方家,种类数量要比订婚时更为丰富,且皆须取双数以讨吉祥兆头,又称纳币、大聘、过大礼、完聘。按旧例多以鸟兽为礼,称为“委禽”,崔駰在《婚礼文》中载:“委禽奠雁,配以鹿皮。”不仅依旧需要大雁,而且配以鹿皮,又如《仪礼•士昏礼》记载:“束帛、俪皮,如纳吉礼。”俪皮,就是成对的鹿皮,伏羲氏时所开创。大雁、鹿皮、布帛都是不断演化的聘礼,后来出现了回礼,女方将聘礼中的物品退还一部分或馈赠自家的衣帽鞋袜作为回礼。
  请期,男方自行择定正式迎娶日期后,上女方家征求意见,女方家长通常不会反对,俗称提日子、送日头、择日。礼品一般从简,略表心意而已。请期往往和纳征结合,过大礼时双方随同确定婚期。
  亲迎,是六礼中最重要的环节,新郎披红佩花于正日子上门迎娶新娘的仪式,即婚礼。男方组成迎亲队伍,锣鼓喧天,花轿轻晃,喜字红透,协同新郎和媒人前往女方家门,迎得新娘归,踢轿门、跨火盆,拜天地,入洞房,揭盖头,喝喜酒,行合卺,闹洞房,祛祟驱邪,喜庆热闹。成亲仪式过后,新娘三朝回门,婚礼便落下了帷幕。
  后世的汉式婚礼基本传承了古代六礼的程序,以其为根源范本,略有繁简差异,大致上都脱不开几大步骤:提亲,订婚,迎娶,成礼,回门,偶尔也会有个别多了退婚一项。传统婚俗实则一直都在悄然演变,形制并非泥古不化,仪式的“形”在蜕变,喜庆的“神”却恒存,时至今日,婚俗形制更是徘徊在传承与变革、回归与颠覆的边缘。伏羲氏最早以活雁为聘礼,周礼以其祥瑞沿袭贯穿婚仪,然而,一年四季皆有婚娶,却未必皆能捕到大雁,后人于是想到削木造雁的方法,以木雁灵活替代,相沿到现今,汉人以雁为礼早已泯灭不闻,皆以财帛牲畜之类替用,此等古礼遗存却只能在固守儒家文化的朝鲜族婚礼上才得以一见。从峨冠博带到长衫马褂,再到西装革履;从凤冠霞帔到束腰旗袍,再到垂地婚纱;从骑马坐轿到步行单车,再到宝马香车;从拜堂成亲到教堂行礼,再到各种稀奇古怪的个性婚礼,上下数千载,尤其近百年,中国式结婚历经了一个天翻地覆的变革轮回。
  除了传统婚俗自身的与时俱进,近代以来剧烈而频繁的社会变革,加之人们有意识的移风易俗,使得中国婚俗一时间旧貌焕新颜,愈加自由奔放、个性鲜明。清末的西风东渐,使中西文明开始在碰撞中交融,接触西洋教育的新式知识分子,逐渐出现依照西方形制举行婚礼的,尽管在当时闭塞的社会环境中显得那么前卫与异类。民国时代,出于“欲改善今日国民之生活,自纠正其乱邪昏懦,陷溺沈迷之风始”的改革目的,国民政府有意识推动了“新生活运动”,与民众生活极为密切的婚俗自是不可避免受到影响,革除了传统的一些繁文缛节,添入了舶来的西式新风尚,不但推动了从马褂旗袍向西装婚纱的转变,而且引进了中国历史上首度出现的新式集体婚礼。
  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也提倡时代新风,传统婚俗被视为封建糟粕日渐式微,人们不再拘泥以往的婚礼仪式,婚事操办也极为简约质朴,穿着中山装、列宁服、绿军衣也能当结婚礼服,送一些手表、缝纫机之类的日常用品就是聘礼嫁妆。改革开放至今,时代新风荡涤,婚俗也走向个性化和多元化时代,回归古典的有之,完全西式的有之,中西结合的有之,于是城镇乡村之间,身着西装婚纱举行传统婚礼成了司空见惯的寻常事,集体婚礼、海底婚礼、旅游婚礼、空中婚礼、水上婚礼、地铁婚礼……缤纷多彩,不一而论,各出奇招,尽显特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婚礼形式,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婚礼形式,而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地方婚礼的变迁都深深镌刻着时代的烙印,绘成一轴华夏婚俗文化传承与变革的历史画卷。
  言及中国的婚俗文化,通常指的是汉民族的传统婚俗,因其颇具东方久远韵味而成为代表,但确切来说,应该包括的是汉族婚俗和少数民族婚俗,个中又涵盖了汉族各民系、各地方的婚俗,以及少数民族各支系、各地方的婚俗。以中国地域之辽阔,民族之众多,历史之久远,婚俗样式异常丰富多彩,大同又有小异,犹如缤纷万花筒,让人目不暇接。单是山西三晋大地,就有晋北、晋中、晋南婚俗各具特色;广东居南疆一隅,境内便有广府、潮州、客家三大汉族民系,三大地方婚俗各领风骚;苗族有花苗、素苗、长角苗等繁多分支,广播西南各地,出嫁或步行,或坐轿,或不落夫家,或短居娘家,婚俗随之各树一帜。
  不论哪个民族亦或地方,概而言之,大抵婚恋皆可归纳为三大类型式。男女恋爱之风有开放型、保守型和介于开放与保守之间的固定型三种方式。
  开放型,即是人们常说的自由恋爱,男女青年有较大的社交权,允许在一定礼制上自由交往、选择爱人,合符人的纯真本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比较盛行,通常是以歌传情达意,汉族中的客家人也有对唱山歌抒发情思的旧习。
  保守型,则多是家长制下的包办婚姻,男女平常无从接触,完全听凭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实际上并不存在谈情说爱的过程,旧时多有先结婚后恋爱的笑谈,主要体现在深受理学道统控制的汉族婚姻上,一些少数民族,如裕固族、水族、彝族、朝鲜族等,也都曾经有过包办婚姻现象。
  固定型,介于开放型与保守型之间,平时男女青年交往并不自由,但会有一个特定的时间举行一些欢庆活动,趁着活动期间,男女青年允许自由挑选钟情的人。据《周礼•地官》记载:“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先秦时代汉族曾流行过此类由官媒组织的半自由风尚,但如今除了少数民族一些节庆活动近似此礼外,汉族地区早已湮灭不闻。
  正式嫁娶婚姻方式也有三大类,女过男家、男过女家和分立成家。女过男家,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把女子迎娶到男家举行成亲仪式,自父系氏族以来便形成,基本上任何民族与地区如无意外都采取这种方式。男过女家,从妻而居,改为妻姓,称为“入赘”,俗叫“倒插门”、“招女婿”,北疆的蒙古族、广西西北部的毛南族、宁明和龙州的壮族,都有当上门女婿的惯例,而总体看来,入赘多有不得已的苦衷,要么男方穷困不堪,要么女方人丁单薄。分立成家,既不到男方家、也不到女方家拜堂成亲,而是以婚礼为分水岭,一旦成亲更是如此,当子女成家立室,就拥有自己的新船,分出去自行过日子。除了这三种正常的婚姻形式之外,自古及今还出现一些较为特殊的婚姻形式,诸如买卖婚、交换婚、转房婚、童养婚、典妻婚、表亲婚、指腹婚以至抢婚、冥婚等等。
  婚俗之所以如此引人注目,在乎其别具一格的浓郁特色,平淡无奇的婚俗是缺乏闪光点的,无法予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结婚是大喜乐事,谁人都愿意添置众多的妆奁以示体面,但四川凉山傈僳族却一反常态,讲究“男不给聘礼,女不陪妆奁”;汉族各地婚礼中,新娘必须向男方家中尊长敬喜茶,受茶者要馈赠红包利市以作回礼,傈僳族新人也须向男方成员敬酒鞠躬,称为请拜,受拜的人喝了喜酒还需向簸箕丢请拜钱,二者可谓异曲同工。正如汉族上古婚俗以雁为礼一般,海南黎族不论提亲、送聘还是结婚,都必须以槟榔贯穿先行,咀嚼槟榔是百越遗风,而粤东的潮州婚俗中,新娘须向亲朋敬献槟榔(今以橄榄代替),谓之“请槟榔”,东西两地仪节遥相呼应。河南和东北的婚俗,也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新郎上门迎娶必得捎上“离娘肉”,新娘抵达夫家门口不能随即下地,静候一番,称为“憋性子”,意在杀一杀新娘的任性脾气,而江西赣州的客家婚俗中也有此例,不过新娘是置身于竹篾编成的晒盘中“杀性子”的。
  婚,本作昏,《释名•释亲属》说:“妇之父曰婚,言婿亲迎用昏,又恒以昏夜成礼也”,最早的婚礼是在黄昏日落之后举行的,而有些地方的侗族就有“夜婚”的传统,由男方派人手执松明火把深夜迎娶,无独有偶,河南南阳一带也曾风行过夜间操办的“悄婚”,尽管相传是为了躲避藩王的暴虐。贵州布依族男女虽然举行了婚礼,但是新娘“不落夫家”,回到娘家长住,依旧过着姑娘生活,与侗族婚俗相近,然而,侗族女子是有了孩子便回归夫家,布依族女子则乐不思蜀,于是他的丈夫便千方百计来偷袭,只要顺利将“假壳”戴到妻子的头上,那妻子就会乖乖就范从此永驻夫家了。除去常见的山区、陆地婚俗,江苏盱眙、周庄和浙江建德的水上婚礼显得别开生面,“抛新娘”去出嫁,“爬船篷”入洞房,看九姓渔民婚礼,委实教人忍俊不禁。哭嫁是中国婚嫁中一特色,不仅广府、客家等汉族民系,鄂西、陕南等汉族地区,而且云南德钦藏族、云南楚雄彝族、湖南新宁瑶族、湖南泸溪苗族、湖北长阳土家族、福建漳平畲族等少数民族也都有这一婚俗现象,既是喜极而泣,也是感恩眷恋,诚如民谚所说“嫁不哭不发,喜不打不旺”。(文/陈伟璧)
沔阳婚俗
沔阳婚俗
济南传统婚俗
济南传统婚俗
自行车婚礼
自行车婚礼
结婚证书
结婚证书
贞节牌坊
贞节牌坊
童养媳
童养媳
光绪大婚
光绪大婚
乌镇西栅喜庆堂
乌镇西栅喜庆堂
巴渝民俗文化村婚礼馆
巴渝民俗文化村婚礼馆
陕南梁山婚俗
陕南梁山婚俗
戏弄公婆逗新娘
戏弄公婆逗新娘
客家婚俗
客家婚俗
摩梭人走婚
摩梭人走婚
岭南水乡集体婚礼
岭南水乡集体婚礼
空中婚礼
空中婚礼
水下情爱
水下情爱
军旅姻缘会
军旅姻缘会
回族婚俗
回族婚俗
傣族婚俗
傣族婚俗
彝族婚俗
彝族婚俗
抢婚
抢婚
黄河流域婚俗
黄河流域婚俗
洛阳牡丹婚典
洛阳牡丹婚典
锡伯族婚礼
锡伯族婚礼
满族婚俗
满族婚俗
唐制婚礼
唐制婚礼
汉代婚礼
汉代婚礼
藏族婚礼
藏族婚礼
仿宋代婚礼
仿宋代婚礼
陕西米脂婆姨的婚礼
陕西米脂婆姨的婚礼
蒙古族婚俗
蒙古族婚俗
江南水乡婚俗馆
江南水乡婚俗馆
苗家霞达配
苗家霞达配
侗族婚俗
侗族婚俗
哭嫁
哭嫁
苗族婚俗
苗族婚俗
新娘敬亲茶
新娘敬亲茶
撒拉族婚礼
撒拉族婚礼
哈萨克族婚礼
哈萨克族婚礼
关东闻家大婚
关东闻家大婚
宁绍婚俗
宁绍婚俗
集体婚礼百年
集体婚礼百年
婚姻介绍
婚姻介绍
柯尔克孜族婚礼
柯尔克孜族婚礼
隆林素苗婚礼
隆林素苗婚礼
瑶族婚礼
瑶族婚礼
关中婚俗
关中婚俗
东乡族婚礼
东乡族婚礼
新疆维吾尔族婚礼
新疆维吾尔族婚礼
双胞胎婚礼
双胞胎婚礼
毛南族婚俗
毛南族婚俗
九姓渔民婚礼
九姓渔民婚礼
祁县婚俗
祁县婚俗
大理白族婚礼
大理白族婚礼
背新娘
背新娘
乡村婚俗
乡村婚俗
疍家婚礼
疍家婚礼
北京旧婚俗
北京旧婚俗
重庆塘河婚俗
重庆塘河婚俗
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婚礼
乌珠穆沁蒙古人的婚礼
新疆塔吉克族婚礼
新疆塔吉克族婚礼
四川凉山傈僳族婚礼
四川凉山傈僳族婚礼
水酒浸泡的婚礼
水酒浸泡的婚礼
江苏盱眙水上婚礼
江苏盱眙水上婚礼
“闹”的极致:河南婚俗
“闹”的极致:河南婚俗
婚礼三办:云南布朗族婚礼
婚礼三办:云南布朗族婚礼
喜庆的“正日子”:东北婚礼
喜庆的“正日子”:东北婚礼
青海土族婚礼
青海土族婚礼
“戴假壳”贵州布依族婚礼
“戴假壳”贵州布依族婚礼
奠雁、上大桌:朝鲜族婚礼
奠雁、上大桌:朝鲜族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