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说明
西周宜侯夨簋(复制品),1954年江苏丹徒烟墩山宜侯墓出土。2012年9月29日,江苏省镇江博物馆。
宜侯夨(cè)簋(guǐ),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宜侯夨簋于1954年6月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经修复成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15.7厘米
口径:22.5厘米
足径:17.9厘米
用途:盛食器
所处时期:西周
出土时间:1954年
出土地点:江苏丹徒烟墩山出土
器侈口,束颈,四兽首耳,浅腹,圈足较高,下缘附边条。腹部间饰涡纹、夔龙纹,圈足饰鸟纹。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周康王册封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度的重要史料。 西周的分封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是周天子分别授予自己的子弟、亲族及功臣一定范围的土地,建立封国,以屏卫王室,受封者即是诸侯。据史书记载,西周初年分封了71国,其中较大的有鲁、齐、燕、晋、卫等。通过分封诸侯,周人不但牢固统治商朝原有地区,而且其势力、影响得以不断扩大,远远超过了商朝。 簋内底有铭文120余字,大意为周康王册封夨为宜侯,赏赐他鬯酒(一种香酒)、铜器、弓箭和土田、山川、奴隶等。作器者夨原为虞侯,改封为宜侯。宜这个地方,可能就在铜器出土地丹徒县一带。宜侯夨簋铭文是关于西周实行分封的重要史料。